[中图分类号]G64?A[文献标识码]A?A[文章编号]1009-548906-0012-03
对于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怎么样培养他们对于艺术和心理两者之间的感知能力与怎么样激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性精神,是我在近几年教学过程中一直考虑和研究的课题。对于怎么样将设计课程融入新颖的练习元素,让学生愈加热爱艺术设计,是我在做课程设计的指导性目的,期望将好玩的实验性练习方法和基础的设计理论相结合,坚信“高兴时学到最多”的理念,让学生在愉快的艺术实验中学习常识。以下是我设计的关于艺术视觉与心理两者的探知实验性练习课题,旨在鼓励学生对艺术和心理的探索与领悟,并能运用到自己以后的设计实践中去。
1、视觉平衡的学会练习
课题讲解
视觉平衡不同于物理平衡,因人的眼部生理架构的特殊性,对于物体除去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外,大脑视觉处置中枢会对图片组成进行二次处置,以达到视觉上获得图形信息的快感,某部分快感源于平衡感的形成,因此本课题着重练习平衡感。
作业步骤
1.由教师选取和提供四至五种几何造型或具体商品造型图片,让学生进行察看。
2.需要学生在一张纸上使用拼贴或者透叠等各种组合方法,使其达到一种画面的平衡,即视觉上的平衡感。
练习要素
着重练习学生对于视觉平衡的感知能力。
媒介
书本、报纸、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相机、纸张、笔,构思创作材料不限。
作业技法
主要使用拼贴和透叠等制作技法,可辅助以手绘等其他善于的表现技法。
解题办法
1.学生需要对教师提供的若干张几何造型或具体商品造型图片进行察看和比较,选取自己喜欢或有兴趣的图片进行注意观察,然后进行剖析、拆分或解构等。
2.对这类已有资源进行构思、延伸、提炼和变化,运用拼贴或者透叠的组合方法,可辅助运用手绘的表现技法,创作充满创意的作品,力求使画面达到视觉的平衡成效。大全后裱贴好,进行展示。
3.创作考虑引申,考虑其在具体的设计中的应用。这部分不做具体深入,只做考虑和想象,也可以是自己觉得什么设计可以改变,运用上我们的作品或者部分元素。
2、印象捕捉能力及还原能力练习
课题讲解
视觉对于物体的信息捕捉倾向于简单化及规则化,即一个不规则图形在被观看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被观看者分割成常见认知的规则形状或自己熟悉的形状以便捷记忆,因此造型简单的物体比复杂的物体更容易叫人印象深刻。以时下时尚的简洁风格为参考方向,培养学生对于重点造型及重点的敏锐度。复杂部分的训练可在之后进行,毕竟简洁和复杂都有各自的赏析人群,也需要明确简洁不等于简单。
作业步骤
1.选四张简单的几何造型图片或普通图片,内容简洁明快、色彩鲜艳为主。
2.每张图片给学生三至五秒的观看时间,需要学生重新还原这四幅图。
3.选四张复杂的几何造型图片或普通图片,内容以丰富和色彩鲜艳为主。
4.每张图片给学生五至十秒的观看时间,需要学生重新还原这四幅图。
练习要素
印象捕捉能力及还原能力。
媒介
书本、报纸、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相机、纸张、笔,构思创作材料不限。
作业技法
表现手法不限,抽象线描、大色块涂鸦等技法均可,只求还原原图的大体成效。
解题办法
1.学生需要对教师提供的四张简单的几何造型图片或普通图片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进行察看和感知,并记忆直观的视觉感受;
2.将瞬间记忆映射于大脑皮层中的图形影像进行强化记忆,随后进行分解和概括,在此过程中力求维持原图形的特征和大致感觉,之后运用自己所善于的手法,用抽象线造型或者大色块涂鸦的技法,力求还原原图的大体成效,创作出充满创意的作品。大全后裱贴好,进行展示;
3.创作考虑引申,考虑其在具体的设计中的应用。这部分不做具体深入,只做考虑和想象,也可以是自己觉得什么设计可以改变,运用上我们的作品或者部分元素。
3、线条及装饰纹样的练习
课题讲解
线条本身具备其张力,单一的直线及单一曲线各有魔力,可参考文静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改良设计的罗马柱,原本直角的造型在修改成曲线组合后,其“定向转换”原理得到充分发挥,令柱体充满动势。
本课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线条和线性装饰纹样的感知。
作业步骤
以花瓶作为主体,搜集不同花瓶的形态,以线描于图纸的形式交作业。
练习要素
领会不同线条的视觉成效及装饰条纹对整体造型的影响。
媒介
花瓶、相机、纸张、笔,构思创作材料不限。
作业技法
依据自己善于选取各类线造型的表现技法。
解题办法
1.学生第一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探寻到日常各种形态的花瓶,进行察看和总结。可到图书馆等场合查找有关图书的内容,选取一些自己有兴趣的图片进行采集,然后剖析其特征等。
2.对这类找到的花瓶实物上的线构成和线性纹样进行构思、延伸、提炼、变化,创作源于己的纹样作品,大全后裱贴好,进行展示。
3.创作考虑引申,考虑其在具体的设计中的应用。这部分不做具体深入,只做考虑和想象,也可以是自己觉得什么设计可以改变,运用上我们的作品或者部分元素。
4、突破常规约束的左手创造性练习
课题讲解
偶然性是指事物进步、变化中可能出现也会不出现,可以如此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状况。偶然性和事物进步过程的本质没直接关系,但它的后面常常隐藏着势必性。科学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复杂的偶然现象来揭露事物进步的客观规律,即势必性。
该课题让学生用左手创造一幅图,领会一下偶然性创造的不规则线条的美感,突破规则线条的约束。
练习要素
突破常规束缚,探寻和创造偶然。
媒介
相机、纸张、笔,构思创作材料不限。
作业技法
完全手绘,可借用电脑手绘板。
解题办法
1.学生第一需要摆脱规则的束缚,尝试用左手握笔进行随便的创作。
2.领会在摆脱常规性束缚之后得到的意料之外的创作作品和感受。大全后裱贴好,进行展示。
3.创作考虑引申,考虑其在具体的设计中的应用。这部分不做具体深入,只做考虑和想象,也可以是自己觉得什么设计可以改变,运用上我们的作品或者部分元素。
5、“图”与“地”的关系练习
课题讲解
在视觉心理上,把视觉对象从其背景浮现出来,而让大家视认到的物叫做“图”,其周围之背景叫做“地”。“图”与“地”间其形、色、明度需要有的差异,大家才能视认其存在。在绘画和广告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主体与背景交待含混不清,很难辨认的状况。
本课题就是专门针对这种问题进行练习,背景处置得好可对主体产生烘托用途,愈加突出主体。
作业步骤
1.探寻一个商品主体。
2.为其进行文字及其他环境性的装饰设计。
练习要素
在设计的过程中领会“图”与“地”的关系。
媒介
书本、报纸、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相机、纸张、笔,构思创作材料不限。
作业技法
通识性照相构图办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简单装裱方法、手绘、模型制作等。
解题办法
1.学生第一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探寻到一个商品主体,可到图书馆等场合查找有关图书的内容,选取一些自己有兴趣的图片进行采集,然后剖析其特征等。
2.对找到的商品主体资源进行构思、延伸、提炼、变化,创作源于己的广告作品,要可以明确区别出“图”与“地”之间的关系。大全后裱贴好,进行展示。
3.创作考虑引申,考虑其在具体的设计中的应用。这部分不做具体深入,只做考虑和想象,也可以是自己觉得什么设计可以改变,运用上我们的作品或者部分元素。
6、复合透视点练习
课题讲解
复合透视就是一张画面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失点,并不是一般正常透视出现的比如三点透视的方向,而是在一点透视的首要条件下,进行多个透视点的造型描绘。
复合透视的绘画方法常出现于超现实主义画作中,因透视点多,导致画面有一种虚假感及梦幻感,虽然并不符合实质的透视原理,但其独特的风格可以令画面产生独一无二的环境。
本主题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对于复合透视的领会、组成、描绘创作的能力。
作业步骤
需要学生画一张图,用复合透视的方法,画面内容可加入故事性。
练习要素
复合透视点的感知和创作练习。
媒介
书本、报纸、互联网和其他媒体、相机、纸张、笔,构思创作材料不限。
作业技法
表现手法不限,可依据自己所善于的表现技法,进行复合透视图形的创作。
解题办法
1.学生第一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探寻到一些复合透视点的作品,进行学习和领会。可到图书馆等场合查找有关图书的内容,选取一些自己有兴趣的图片进行采集,然后剖析其特征等。
2.对这类找到的资源进行构思、延伸、提炼、变化,创作源于己的复合透视点作品,大全后裱贴好,进行展示。
3.创作考虑引申,考虑其在具体的设计中的应用。这部分不做具体深入,只做考虑和想象,也可以是自己觉得什么设计可以改变,运用上我们的作品或者部分元素。